引言

又是一次考试周的结束,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每个学期考试周的结束,都将催生出巨量的绩点焦虑——从刚刚入学收获自己初始绩点的大一新生同学,到已经到了确定保研名额关键时期的大三同学,许多同学的精神状态都在因那个小小数字的浮动”反复横跳“。

绩点,即GPA,是一项对学生部分课程成绩按学分计算加权平均后的指标。在评优评先、保研、奖学金等评定工作中,绩点往往占有相当可观的比重。

不知是不是今年新生去了老校区,与前辈们交流的机会变少了的缘故,明显感觉到大一同学的焦虑要比以往要更来势汹汹(也不排除笔者在写文时才大二,缺乏更多的客观感受的原因。毕竟去年这个时候笔者也是众多焦虑者之一——或者说,现在也仍会时常因绩点而焦虑)。其实也很正常,对于刚刚经过高考的洗礼、迈入大学校园不足一年的同学们来说,思维与行动的模式还未实现从高中时期到大学时期跳转。如何顺利实现这个跳转,其实也正是我们大学生在成长路途中所要经历的挑战之一。

怎样取得高绩点?绩点掉了怎么办?绩点多高才能保研?……在这个绩点焦虑横飞的环境下,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绩点、去度过大学生活,正是本文所想要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大学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想要战胜敌人,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和敌人。

同样,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问题的定义。

那么,绩点对我们而言为何重要?

相信很多同学会立刻给出回答:因为绩点和评优评先、保研、奖学金挂钩。

但同时,也会有同学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大家在高中时期,或许都为自己的成绩焦虑过。原因很简单:高考分数的高低,决定着我们将进入怎样层次的大学,往后接触到的平台、资源等等也都将由此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便是我们高中时期的主要目标。也正因如此,在高中阶段,分数对于我们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那么,大学呢?

在较为普遍的看法中,大学的目标是为了将青年学子们培养为心智和专业素养都较为完善的社会人,并能够使学生在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出路——工作、读研、留学……显然,高中和大学的阶段性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大学的路有很多,也并不是每一条路都对我们的绩点有着严苛的要求。事实上,对于很多同学来讲,绩点对于个人的生涯发展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它只是大学某个阶段学习能力的证明(甚至无法正确全面地反映学习能力)。当然,不可否认,绩点在专业分流、奖学金、保研等项目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这仍无法掩盖“绩点在大学阶段并非最重要”这一观点。

总有同学自嘲,大学四年好像是上了四年高三。事实上,有很多同学(也包括笔者本人)还未完全实现从高中生思维到大学生思维的转变。除了绩点,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还有更多未知的道路值得我们去探索。放下无谓的焦虑,把珍贵的时间用来思考自己将成为何人、去往何处,用来探索自己真正的热爱、将来能够作为生计的技能,以及最重要的——用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蜕变为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这才是大学的意义所在。